教学感悟
当前位置:首页 > 小学部 > 教学感悟

杜静格 小学数学教学中,如何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

发布时间:2023-06-26 浏览次数:473 教学感悟

杜静格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,如何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

小学数学教学中,如何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

伊川县星源学校 杜静格

471300   15837911826

       摘要:  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:“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,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,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,让学生在观察、操作、猜测、验证、交流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。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,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,在思维能力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。”由此可见,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,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、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,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有效学习情境,才能激发儿童去探索数学问题,从中体验数学的奥秘。

关键字:有效学习情境、  故事情境、问题情境、创作情境

       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:“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,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,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,让学生在观察、操作、猜测、验证、交流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。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,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,在思维能力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。”由此可见,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,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、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,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有效学习情境,才能激发儿童去探索数学问题,从中体验数学的奥秘。
       一、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

       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:“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,学习的***好兴趣,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。”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,因此,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,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,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。例如:在教学“分数的基本性质”这一课时,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:“一天,唐僧师徒再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饥又渴,这时刚好路过一片瓜地。孙悟空好不容易化来一只大西瓜,猪八戒见了就来抢,孙悟空连忙抱住西瓜说:“不准抢,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/4”。猪八戒说:“太少,太少了!我肚子大,多给我一块呗。”孙悟空说:“那好,我分给你2/8”。猪八戒一听高兴地笑着说:“还是咱们的猴哥好” 。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:“悟空,你就别捉弄八戒了” 。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。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?”   本来分数的教学是比较单调、乏味的,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,学生的兴趣浓厚,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,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,进而积极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。又如在教学“圆周率”时穿***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,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,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,增加了民族自豪感。

       二、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,发展学生创新意识
     “疑”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。学生学习的原因是问题,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是问题,培养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是问题。因此,在小学数学教学中,要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。例如《小数的性质》的教学中,我创设这样的情境:(1)魔术导入。师:同学们,我给大家变个小魔术,大家想看吗?老师先拿出一个写着数字5的卡片,请大家一起喊:“一、二、三 ,变”,只见老师手中的卡片已经变成了数字50,学生们都惊奇地睁大了双眼,我又说大家再喊一次,看数字会不会变得更大?在大家的喊声中,数字变成了500。接着我神秘的说“老师不仅能让数字变大,还能让数字变小呢。”在大家疑惑的眼光中数字变回了***初的5。(2)提问激趣。看了刚才的魔术,大家知道数字为什么变大变小了吗?(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:整数的后面依次填上零,数就变大;去掉零,数就变小。)老师接着提问:那是不是所以的数都是这样呢?比如说小数的末尾填上零或去掉零,会不会变大变小呢?大家猜测一下。有的同学说“会”,有的同学说“不会”。(3)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次设疑:到底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?学完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。”这时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,兴趣盎然,睁大了好奇的眼睛,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。这样的教学,把学生们都引入了***佳的学习状态之中。 

       三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,促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

  数学来源于生活,生活中处处有数学。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,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,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,更好地理解数学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《用字母表示数》时,从学生感兴趣猜老师的年龄入手,用“猜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,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再从用字母表示数、数量关系,让学生经历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,再一次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关系。课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: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?首先课件出示情景图:女儿1岁,老师比女儿大27岁,老师年龄多少?接着又问当女儿4岁时,老师多大?12岁时呢?然后让学生同桌问,同桌猜。师:一直这样猜下去,多麻烦呀,你有更好的方法吗?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女儿的年龄和师的年龄。通过提问:a可以等于200吗?为什么?讨论出字母的取值问题,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数学的实际意义。接着让学生试一试,你能用别的字母表示老师的年龄和女儿的年龄关系吗?再次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问题,设法解决问题,达到轻松学习数学、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。

        可见,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,对学生而言,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,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。再如,数学“小数加、减法的计算”一课时,可大胆地处理教材,整节课将学生置身于“逛超市购物”的生活情境中,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加、减法的意义,通过小组合作、探究,运用已学的“小数意义”、“元、角、分的知识”和“估算”等有关知识,来理解小数加、减法的计算法则,***后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,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付钱、找钱的生活问题。这样就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,进而感受到学习小数的计算是生活的需要,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。

       四、创设实际操作情境,锻炼学生实践能力
       “眼过百遍,不如手过一遍”。根据小学生好奇、好动的心理特点,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,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,通过设计观察、演示,进行小实验、小操作等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。在教学“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”时,我抛开机械的讲解,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“动”境: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三组三角形(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、锐角三角形、钝角三角形)。当学生剪好后,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,随后,老师设问:“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呢?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三角形,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?”学生独立摆拼(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,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)。紧接着老师又问:“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、高、面积与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、高、面积有什么关系?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,看谁能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。”学生通过观察,借助已形成的表象,很快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。***后,老师又引发法学生再次探索“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?”这样,学生在操作过程中,通过动眼观察、动手摆拼,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,获取了新知识。

       五、创设互相交流的合作情境,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

   “学起于思,思源于疑”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当地为学生设悬念、提疑点、揭疑团,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。让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、探究问题、解决问题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***,启发学生创新思维,将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。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《圆的周长》时,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?”学生猜想: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有关,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……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,验证一下这个结论吗?然后通过学生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。学生纷纷拿出手中的学具,小组合作开始动手画、剪、比、量等操作活动,个个兴趣盎然,积极思考。几分钟后,不少同学争先恐后地举起自己的小手,都希望***个把自己的验证结果告诉大家。接着交流汇报,有的说:“我是通过用绳子把四个圆的周长分别围起来,再求出来绳子的长度,也就是圆的周长是多少,再用直尺量出对应的直径是多少,然后通过计算验证出:在同一个圆里,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”。这样就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,进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,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
       不管是怎样的情境,教师在创设时应认真思考希望通过情境使学生获得什么,在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方面所起的作用,这才是情境创设的根本所在。总之,情境创设的方法还有很多,较好地创设情境是一门艺术,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,引导学生创新学习,提高教学质量,为学生的***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,使其终生受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
本文是【 】原创,转载时请务必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处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Links 友情链接